6.8万个学位!这个城市教育扩容了
近年来,佛山市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。随着"家门口名校"工程的全面推进,这座制造业大市正以教育为支点,撬动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提升。截至2025年,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达6.8万个,相当于为每个镇街新建了两所标准规模的小学;更令人瞩目的是,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,优质教育资源已覆盖全市80%的中小学,约800所学校、100万学生因此受益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家庭对"上好学"期盼的具象化实现。

学位扩容:从"一位难求"到"量质齐升"
面对学龄人口"梯次变动、错位达峰"的复杂局面,佛山采取"暂时+长久"双轨并行的供给策略。2022年秋季,超30个新改扩建公办学校项目集中投用,单季释放学位3.6万个,如同及时雨缓解了入学高峰压力。而根据"十四五"规划蓝图,全市计划新增学位总量达44.31万个,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近九成,精准对应人口流动趋势。至2027年,还将新增4万个学位,2025年先行完成20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,新增1.5万个学位。这种"前瞻布局、分步实施"的做法,既解当下之急,又谋长远之需。

集团化办学:让优质资源"流动"起来
佛山教育的创新之处,在于将企业界的"连锁经营"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。通过组建19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,形成"名校牵头、弱校提质"的共生体系。以禅城区智城学校为例,这所新建学校凭借集团化办学优势,开学即获得家长认可,打破了"新校必弱"的刻板印象。这种模式如同搭建教育"立交桥",让师资培训、课程开发、管理经验等核心资源在集团内高效流转,使薄弱学校的提升周期从传统的5-8年缩短至2-3年。

结构优化:破解教育的"木桶效应"
学位供给不仅是数量游戏,更是结构调整的艺术。佛山将新增学位的39.55万个投向义务教育,2.6万个补充学前教育,2.16万个强化高中阶段,形成"纺锤形"资源配置结构。特别在学前教育领域,通过严格限定"购买学位"比例,确保公办幼儿园实质扩容。这种精准投放,如同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"海拔"地带定制灌溉方案,避免出现"小学拥挤、幼儿园稀缺"的结构性失衡。

政策智慧:用"绣花功夫"做民生工程
教育扩容的佛山经验,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政策创新:空间上,建立"镇域-区域-市域"三级联动机制,避免重复建设;时间上,采用"五年规划+年度计划"双周期管理,如2024年重点保障中心城区,2025年倾斜新兴人口集聚区;质量上,设定"新增学位中优质学位占比不低于70%“的隐性标准。这些措施共同构成政策"组合拳”,使学位供给既跟上城市扩张步伐,又引领区域协调发展。
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佛山"家门口名校"工程已超越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,演变为一场教育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。6.8万个新增学位如同播种的秧苗,正孕育着城市未来的无限可能;而集团化办学构建的"教育共同体",则让优质资源真正实现了从"盆景"到"风景"的转变。对于家长而言,这意味着孩子不必跨区择校就能享受优质教育;对城市发展来说,这既是人才吸引的"软实力",也是区域均衡的"调节阀"。当教育不再成为家庭的焦虑源,而是城市的竞争力,佛山的实践或许能为中国城市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份特色样本。